懂80%叫常识,真正的专业在20%,那才是知识这是两年前在网络上流传的一则故事:有一位工程师在一家公司工作30年,退休了。他对该公司的机器及产品了如指掌。几年后,该公司的一套机器故障,全公司的人都没法找出问题来。绝望中,他们只好把退休的工程师找回来。这位工程师看了一个小时后,从上衣口袋拿出一枝粉笔,用粉笔在一个零件上画了一个大叉叉指出:「这就是你们的问题。」
公司把零件换了,机器操作正常。但是不久,公司收到一张十万元的账单,是这位退休工程师的收费。公司老板火大了,认为一个小时不值这么多钱,就要求送一张明细表。这位退休工程师的回函是:「粉笔,一元;知道在哪里画叉叉,99999元。」就在工程师画下叉叉的同时,他脑中三十年的工作经验正以电影浓缩快转速度进行,顷刻间他闪过四个与该问题相连的可能解决方案、综合了同样问题场景却失败27次的经验值、和153次独自思索突破工作瓶颈的深层反省。决定工程师拿到99999元的那一笔,究竟是什么?
联强国际总裁兼执行长杜书伍说,在一个行业里,你懂80%叫做「常识」,而不是「知识」,因为大家都懂80%。而且,可能只要花20%的时间就能学会这80%。其实,真正的专业在最后的20%,那才是真正的「知识」。他谈到多年的用人经验,刚入行的年轻人,很可能前两年所学到的都只是该行业的常识:「他学习一下,就说『喔,我学会了!』实际上他学的非常浅薄。只是像烟火一样,『砰』的一声好像看起来不错,但事实上不会产生效益!」「光靠常识的人,犹如只会一招半式。」杜书伍接着说,应付一般性的运作尚可,有时也可运作得很熟练,但针对每一次应用时可能遇到的细节不同,不见得能精准拿捏每个环节该使几分力、该如何变通,使得执行起来有隔靴搔痒之感,好像做了,却又总觉得少了什么。
当一个人拥有「决胜20%」的知识与能力后,手上握有的粉笔,就不只值一元,而能附加出99999元的价值。不过,从「常识阶级」进入「知识阶级」,必须经历一段漫长的浸泡与思考。然后,脑袋会产生许多促使事件成功的直觉。
28分钟练习,大前研一在电车上思考问题解决方案
他本来是一位从事核子反应炉设计工作九年的工程师,当他进入刚成立的麦肯锡东京事务所,若没有将企管用语转换为熟知的核子学用语,脑子就无法思考;而连「break-even analysis」是损益平衡分析都不懂的他,还被顶头上司骂出「你真是公牛乳头」的话(编按:公牛的乳头无法哺乳,意指一无是处)。于是,在找寻学习材料的过程,他发现公司图书室有一大批麦肯锡客户资料的个案微卷,白天他负责翻译、答复海外有关日本的市场调查,晚上就投入研究微卷,每天夜里搭22:48分的电车回家,假日也不间断。
此外,他也尝试在短时间进行问题分析与提出对策大纲。好比说,把搭车看到第一眼的广告做为当天练习题目,利用28分钟的车程,思考问题解决方案。像是看到一则西红柿酱广告,大前研一将问题设定为「如何扩大某一品牌的西红柿酱市场」,在抵达公司前,他就思考「这样的广告广告牌是否能增加销路」以及「西红柿酱与西红柿汁的不同」等问题。久了,一天就不再限于一个题目。经过长达一年的电车训练,只要他的客户一提出问题与要求,大前研一都能立即在脑中形成解决图案。
一年后,他整理笔记并出版《企业参谋》一书,接下来的一年,大前研一至少演讲数百场,使得原本几乎无案可做的日本麦肯锡业务量骤增,他自己也在进入公司第三年成为全球拥有最多客户、最忙碌的管理顾问,三十岁的他与「新力」的盛田昭夫、「富士」的小林阳太郎等多位日本重量级企业经营者,在国际会议上一起列席,介绍日式企业经营模式,顾问费高达每日150万日圆(约合新台币43万元)。
在瞬息万变的时代里,决胜20%代表着时时保持唯恐落后的危机意识。如此,才能成为特定领域的顶尖人物。

对应到各行各业,这也是一个通用的规则!

以上就是【懂80%叫常识,真正的专业在20%,那才是知识】的全部内容了,欢迎留言评论进行交流!

赞(0) 踩(0)

与本文相关的软件

发表我的评论

最新评论

  1. 暂无评论